主題2019年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商情報導
參展人員鄭育佳
部門/職稱業務處/專員
報導日期2019-05-14
展覽日期2019-04-16~2019-04-25
出差地點中國上海
出差事由 本會為協助廠商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業務,與展昭展覽公司一同組團參加「2019年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為配合組團需要,因此指派會務人員前往會場處理參展事宜,並設立一個服務攤位,於展覽攤位中就近服務參展廠商及提供現場買主諮詢服務。
一、 前言: 
中國大陸人口總數達到13.9億人,占世界人口總量18.29%,居世界首位。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演講時表示,中國大陸將擴大開放,主要是: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其中與車輛產業最直接相關的是「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裡針對製造業的目標,中國大陸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盼藉由擴大進口,促進經常專案收支平衡。透過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時降低部分其他產品進口關稅,增加人民群眾需求比較集中的特色優勢產品進口。
根據中國大陸海關統計,2019年首季,大陸進出口總值1.03兆美元,下降1.5%。其中出口5,517.6億美元,成長1.4%;進口4,754.5億美元,下降4.8%;貿易順差763.1億美元,擴大70.6%。國際市場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較整體高4.1%,比率提升1.1%至28.6%。國別方面,大陸對歐盟、東協、日本、南韓、俄羅斯等主要市場出口分別成長14.4%、15.6%、8.0%、11.2%和9.1%;大陸對美國出口、進口分別下降3.7%和28.3%。
商品結構方面,機電產品出口2.21兆元,成長5.4%,佔出口總值的58.8%。其中,電腦及部件、積體電路、汽車及底盤、電動機及發電機等產品出口分別成長7.3%、25.2%、15.2%和12.5%。
根據IHS Markit (簡稱IHS)於2019年3月15日公布的預測報告,2019年全球經濟將成長2.8%,而全球出進口分別成長1.5%及1.8%。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主要仍來自於美中貿易戰的連鎖效應,如全球貿易活動受到抑制、主要經濟體工業生產下滑,以及新興國家市場需求走弱等,而英國脫歐結果遲未明朗化,加上中國大陸調整經濟結構等因素,也令全球經濟承受壓力。
中國大陸2019年2月出口年減20.7%至1,352.4億美元,跌幅創下3年新高,主要是受到農曆春節廠商提前出貨的影響,使得1月出口成長幅度高而2月大幅下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規模企業出現對景氣看法分歧的現象,大企業好轉而中小企業惡化,反應出中國大陸經濟面臨轉型陣痛期,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遭到擠壓,特別在全球經濟成長減速及美中貿易戰尚未和平收場前,對外貿易表現仍然承受較大壓力。
 
二、展覽概況:
「2019年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Auto Shanghai)從成立以來已邁入第18屆,每兩年舉辦一次,展覽日期為2019年4月16日至25日(共計10天),假中國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虹橋) 舉行,主辦單位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與承辦單位上海市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本展為中國大陸新車發表的盛會,全球三大車展之一,世界各大車廠及零組件廠競相朝聖,本屆上海車展以「共創·美好生活」為主題共吸引參觀者99.3萬人次,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餘家廠商參展;展出面積超過36萬平方公尺,開放國家會展中心全部12個展館,其中乘用車9個館、商用車/未來出行專區使用一個館、零部件展區2個館;展出整車計有1,500輛,其中全球首發車款129輛、新能源車218輛,主軸在汽車與資通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結合,展現世界汽車工業的創新發展成果。今年儼然如電動車展,每家車廠都推出混合動力車或電動車,而新能源車的關鍵技術就來自零組件,全球一線零組件廠及OEM廠商也無法缺席,發表了最新研發的科技以及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產品。
4月16日、17日兩天媒體日,各大車廠舉行136場新聞發布會,來自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的11,600位中外媒體及社群媒體經營者共同報導車展盛況。展會同期共舉辦30餘場論壇、高峰會、研討會以及技術交流活動,核心議題不外乎關注時下最熱的話題,例如汽車關鍵技術、智慧製造、新能源技術、自動駕駛、未來汽車科技、5G場景應用、新材料、新工藝、產業投融資等熱門話題,為全球汽車產業未來發展提供交流平台。
今年本展與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展AMPA撞期展出,加上此展以汽車整車展示為主,對於目標打入車廠供應鏈體系的廠商比較適合,以至於本展我方參展家數不如預期的多,以售後服務為主的廠商會參加年底的上海法蘭克福汽配展。台灣貿易中心上海代表處崔楷成資深經理偕同王婷婷專員親臨會場,並表達對我參展廠商的關心。車輛公會籌組參展團的廠商共計5家。為積極服務參展廠商及買主,本會在會場特設置一個攤位提供買主洽詢及廠商服務,並發送會員廠商名錄之實體書及隨身碟,協助會員廠拓銷台灣優質形象的車輛零配件產品,本展後緊接著台北國際汽車零配件展,許多前來車輛公會服務攤位索取會員資料的買主表示也會到台北展參觀展覽,顯見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汽車產業關係緊密。
本展展示產品主要為汽車整車及其相關零組件,包含:汽車整車(油電混合車、電動車)、電池控制模組、馬達、電池、充電站相關設備暨服務、及其他零組件。除了匯集全球各地國際汽車大廠外,還有800餘家海內外知名汽車零組件製造商前來朝聖,今年汽車零組件參展廠商最大亮點就是緊扣著「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共用化」稱做「新四化」的趨勢,競相展示各家最新產品及技術,例如:自動無人駕駛、混合動力系統、ADAS駕駛輔助系統等科技,作為汽車的核心技術,即為帶領著未來汽車發展的走向,也因此越來越多汽車廠及電子產業跨界大舉投資,紛紛將汽車新四化視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
在新四化的趨勢發展下,今年首次規劃的「未來出行展區」應運而生,展品涵蓋新能源、車聯網、無人駕駛、車用雷達等跨界技術,引領汽車產業發展。
這些專業買主可以在一個展會上參觀洽談來自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千餘家參展廠商,展出的零組件國際大廠有BOSCH、DENSO、ZF、Valeo、Continental、NGK、brembo、HELLA、Panasonic等廠商。零組件大廠是支撐電動車產業往前進的動力,例如BOSCH展示最新的無人駕駛電動巴士概念車,具體展現自家電動化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因此今年上海車展重點不只在整車展區,零組件展區也是至關重要。
主辦單位為增添展覽的深度及可看性,在10天的展期,規劃30餘場專業會議、研討會和具吸引力的新品發表會,探討未來智慧汽車的趨勢及應用技術,建構產官學的交流平台,內容包含未來汽車新技術、自動駕駛、5G場景應用、智能製造、新材料應用、企業資金運用等。
今年車展整體來說有兩大重點,新能源車及智慧車輛技術。新能源車除了有蔚來、小鵬等知名車廠已投入量產外,今年還有17家新崛起的電動車廠商爭奪曝光的機會,使新能源車成為主流,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127.0萬輛和125.6萬輛,比2017年同期分別增加59.9%和61.7%。全球新能源車銷售約200萬輛,中國就占去全球銷售市場半數,達62.5%,加上國家限制排放標準政策的推動下,更助長新能源車的發展;為因應智慧車輛技術而專門特設展館區,打造一個未來智慧的移動環境,也因此吸引眾家跨界業者競相投入智慧車輛技術,甚至是電信業者,例如華為、中國移動等為代表的通信和互聯網企業,展示以智慧網聯技術結合汽車產業,因此傳統車廠努力與互聯網結合,致力提供搭乘者有更美好的體驗。
 
三、商機及結論:
2018年的車市歷經一場寒冬,眼見2019年面臨中美貿易戰,全球經濟走勢未見明朗,影響中國國內經濟發展停滯,使消費力道下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佈的汽車產銷量顯示,2019年3月新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減少 5.2%,計有 252 萬輛,雖然減幅已小於 1、2 月的表現,卻已連續 9 個月呈現負成長的局勢。
2019年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2.8萬輛和12.6萬輛,比2018年同期分別增長88.6%和85.4%。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為10.0萬輛和9.6萬輛,比2018年同期分別增長96.2%和83.4%;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為2.8萬輛和3.0萬輛,比2018年同期分別增長65.5%和91.5%。
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趨勢,中國已超越美國多年,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生產國和第一大市場,各家車廠都將本屆上海車展作為其最新汽車技術的展示舞台。上海展為國際級車展,也是眾家廠商發表最新穎技術的平台,汽車產業的趨勢近期以智能互聯網汽車備受關注,是汽車產業突破僵局的新藍海,汽車勢必會從單一產品邁向更豐富、更多元的交通載具。在對未來汽車市場趨勢的判斷上,各家汽車廠都挹注大量的人力、資金在智能化研發的領域,甚至透過異業結盟的方式,大力發展無人駕駛汽車、智能互聯汽車,這些都顯示著汽車智慧化帶來的革命性發展,讓廣大駕駛者及乘客感受到「互聯網+」的時代,汽車所帶來的全新生活理念與完美的駕乘體驗。
中國財政部的2019年新能源車補貼方案,目的是加強電動車品質優化,以促進產業優勝劣汰,面臨新能源車未來將維持20%以上的年增長率,新能源車的駕駛安全更顯重要,而車用電子占全車的比重成本也會攀升至50%,也因此智慧電動車的商機潛力無可限量,也讓各界紛紛投入智慧電動車的領域,除了車廠之外,連以電子業為背景的廠商也爭相搶食車輛電子市場大餅。
展望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銷售量預估與2018年基本持平,在政策面上為了平衡車輛進出口以後,全年市場需求為2,820萬輛。至於台灣汽車零配件業者的製造、生產技術已世界聞名,傳統零配件的需求雖然生生不息,但需要日久彌新的能力,順應著「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共用化」的新四化趨勢,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讓企業更具競爭力。
 
 (其餘內容,請參閱車輛工業月刊-展後報導)
其餘內容,請參閱車輛工業月刊-展後報導